38岁男子,晨起猝死去世,提醒:晨起不要做3件事,易增风险
来源:网络 若侵即删 | 作者:网络 佚名 | 发布时间: 2025-07-28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38岁男子,晨起猝死去世,提醒:晨起不要做3件事,易增风险
播报文章

来自湖南

人们普遍对晨起健康充满信心,甚至认为只要年轻、无病,早上做什么都“无所谓”,不少人习惯一觉醒来就立刻下床,或者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匆匆忙忙投入一天的节奏,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小动作,其实潜藏着健康风险,特别是对于本就有潜在慢病隐患的人群,更容易在这些看似普通的时刻遭遇意外。

“晨起猝死”听上去让人心头一紧,却也常被误解为“年纪大的人才要担心”,或者认为这是极少数个体的偶发事件,与自己无关,但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案例显示,晨起正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之一,且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38岁男子晨起猝死的新闻,不仅是极端个案,更是对所有人的一次警示。

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大多数人习惯只关注显性风险,比如“有没有基础疾病”、“前一天有没有熬夜”,却忽略了晨起这几分钟里身体的生理变化和应激反应,以及一些常见却不被重视的日常动作,真正拉开健康差距的,往往就是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下面就围绕晨起不宜做的3件事展开,帮你从认知到行动都能规避风险。


晨起高危动作:三件事要警惕

1. 睡醒就猛然坐起或起床

很多人习惯一睁眼就急匆匆坐起,甚至下床,这在医学上其实是一个危险动作,夜间休息时,人体血液循环相对缓慢,血压也有所下降,突然起身,会导致短时间内重力下移,血压骤降,大脑供血跟不上,容易出现头晕、眼前发黑,严重时甚至诱发晕厥、心脑血管意外,对于本身血管弹性差或有高血压、心脏病隐患的人来说,这种冲击更大,无形中增添了猝死风险。

2. 一醒就剧烈用力(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猛打喷嚏)

清晨醒来,部分人会赶着上厕所,早晨肠道蠕动加快,有便意很正常,但如果在身体还未完全清醒、血液循环尚未适应的情况下,用力蹲厕、屏气排便,会引起腹压和胸腔压力骤增,极易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率骤减、血压波动,严重者可出现短暂晕厥或诱发心梗、脑卒中,此外,像晨起猛咳、打喷嚏等动作,如果用力过猛,同样可能造成血管意外。

3. 睡醒后立刻大幅度活动或情绪激烈

不少人晨起后就急着做家务、晨练、赶早班地铁,甚至一醒就接电话、处理复杂事务,情绪波动大,这种“未热身即冲刺”的状态,容易让还处于“半休眠”状态的心脏和血管措手不及,此时交感神经快速兴奋,心率和血压飙升,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加上夜间脱水,血液黏稠度高,更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突发事件。


中老年人的晨起风险为何更高?

1. “睡醒”≠“完全苏醒”,生理节律有滞后

中老年人、三高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夜间血液循环调节能力下降,血管弹性降低,早晨醒来后身体还在缓慢调整状态,从医学角度看,真正的“苏醒”并不是睁眼那一刻,而是大约十几分钟后,身体各系统才逐步恢复到“白天模式”,此时如果过早或过猛地给身体压力,无疑是在“补刀”。

2. “晨起高峰”是意外多发窗口

临床统计显示,心梗、脑卒中等突发事件,有一半以上发生在清晨6点到10点,夜间休息时体温下降、心率减慢,血液流动缓慢,易形成微小血栓,早上醒来后,血压、心率迅速上升,原本黏稠的血液和脆弱的血管一旦“对冲”,便成了意外的温床。

3. 忽略基础调理,易陷入“慢性透支”

很多中老年人,早上为了赶时间、照顾家人、锻炼身体,忽略了自我“热身”,反而增加了风险,再加上夜间脱水、清晨未及时补充水分等细节,血液黏稠度更高,易造成微循环障碍,如果长期缺乏对这些生理规律的了解和自我关照,慢慢就会把隐患养成了习惯。


如何真正“安全起床”?

1. 给身体一个“缓冲区”

醒来后不要急着起身,可以先在床上平躺几分钟,轻轻活动四肢、慢慢坐起,让血液循环有一个平稳过渡,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活动手脚,等到意识和身体都清醒后再下床。

2. 晨起“热启动”,而非“硬启动”

不妨给自己定一个“晨起仪式”,比如醒来后花1-2分钟坐在床沿,喝几口温水,轻柔伸展四肢,或者闭目冥想,调整好状态再迎接新一天,这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热身,也是心理层面的缓冲,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的突发兴奋。

3. 关注自身信号,科学补水

清晨适当补充水分,可以帮助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也有助于肠道启动,但要注意,别大口猛喝,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晨起的第一杯水尤为关键,可以显著降低突发事件风险。

4. 提升认知,警惕“小习惯”养成大问题

健康的底层逻辑,不是只靠“大动作”预防疾病,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对身体细节的敏感度,任何看似“没事”的小习惯,长期坚持都会放大它的影响,不要用“我还年轻”“没什么感觉”来敷衍身体发出的信号。





晨起的那几分钟,是一天中身体最脆弱的窗口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动作,可能正悄悄拉开健康的差距,与其事后追悔,不如从现在开始,给自己一份“安全启动”的温柔呵护,健康,并不取决于你做了多少“大事”,而是日复一日里,对“小细节”的在意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