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敦煌——水陆庵水陆庵地处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 坐落在一个形似卧鱼的小岛尾部。它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帝有青山耸立,周有河水环流,故称水陆庵。原本是古时的悟真峪北普陀兰诸庵内的水陆殿,庵毁后,人们便把这个殿宇叫做水陆庵。据《蓝田县志》及碑所记载,水陆庵系六朝古刹,唐时与上、下悟真寺组成了一个佛寺群。五代、宋、元、明、清多次重修。
水陆庵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
壁塑群把绘画、圆雕、浮雕、楼刻艺术手段容为一体,在墙、梁、柱上镶满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万物的塑像。件件栩栩如生,个个活灵活现,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气象万千的意识效果。
在佛教人物雕塑上匠心独具,尤为突出,立足故事情节,追求场面动感,抓住表情、眼神、动态等环节的变化,以写意而达意境,以塑体而托思,以人物粗矿、文静性格、喜怒哀乐的表情跃染壁上。
现存泥塑为明代塑造。壁塑全部在庵内的水陆殿里,共分为南北山墙、殿中正隔间两壁及两檐墙4部分,共有大小不等的佛像3700多尊。
进入大殿迎门,中隔壁分为3个区间:
中隔正壁间,塑释迦、药师、阿弥陀佛,均端坐须弥座上。释迦牟尼佛左右侍立着迹叶、阿难。药师、阿弥陀两佛左右侧,也各有协侍侍立,均五指合十。最令人注目的是3尊佛像均有金碧辉煌的背光。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中央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
释迦的背光上有四佛、八大菩萨、四大金刚、八部护法等。阿弥陀佛身后的背光则有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另外尚有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庞大的伎乐队伍。药师佛的背光上则是东方三圣,中为药师佛,左右各为日光、月光二菩萨。
中隔正壁的背面塑有三大菩萨。观音高坐在龙台之上,左为文殊菩萨骑青狮,右为普贤菩萨骑白象。
观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北壁间背面是十六臂观音像,像后壁上则是妙善公主剜眼割手为父治病的经典故事。
地藏菩萨
中隔南壁间,正面是药王菩萨,壁上则是我国历代名医像。药王菩萨两侧各有一小殿,分别供奉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
南壁向背面则是孔雀明王的塑像,身后为孔雀灵王的经典故事。
采编:黄昆 部分摄影资料来源:《影像水陆庵》
附录:水陆庵佛像出自谁手?蓝田县文物专家披露新发现
名闻海内外的蓝田水陆庵佛像塑造者是谁?数百年来一直是个谜,近日,蓝田县已退休的县文管室原主任樊维岳先生披露了他在大殿正中释迦牟尼塑像底部的发现,为“佛像士乔仲超等山西四人造”。
水陆庵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五代,原为邻近山上悟真寺作水陆道场的一个附加场所,有少量泥塑佛像,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后人———秦番王朱怀卷大加整修,将其扩建为其母从事佛事活动的家寺佛堂,庵内佛像也增加到了2700多尊,表现的均是佛教经典故事,大的足有两人高,小的只有拳头样,造像形神兼备,生动逼真,加之亭台楼阁、山水树木、飞禽走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鲜明的中国晚期佛教的特色。
在塑佛像一行中,有一禁忌,即不许塑造者将自己的姓名留在塑像中,因此,水陆庵塑像作者是谁一直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从事文物研究工作40多年的县文管室主任樊维岳,多年来几乎仔细找遍了每座塑像各个部位,终于在大殿正中的释迦牟尼像的莲花底座上发现了一行阴刻蝇头小楷,仔细拓印下来,是“佛像士乔仲超等山西四人造”12个字。据番先生介绍,佛像士为明代塑造佛像业中的“职称”,虽然乔仲超史无记载,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的创造,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宝贵财富。
【蓝田猿人遗址】
文物遗存
折叠古人类化石
陈家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1963陈家窝出土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埋藏在灞河右岸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50~65万年,相当于北京猿人文化早期陈家窝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属一老年女性个体从总的形态上看,颌体粗状,前部唇面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联合部高度与颏孔的高度差别极大,前部倾角小,臼齿列角大。此等特点表明,与北京猿人较为接近[12] 。
在陕西蓝田县城东16公里公王岭村南侧,1964年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颞骨和上颌骨(附有臼齿),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还有一颗左上第二臼齿,经鉴定属同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头骨壁极厚,枕部宽阔而圆钝,轮廓呈楔形,前额低而宽平,眉脊粗壮,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脊,并明显向外侧延伸,眼眶略呈方形,鼻子短而扁,牙齿粗大,齿冠粗短。颅内耳高71毫米,脑量估计为778.4毫升,低于北京人的850~1300毫升,更低于现代人的1400毫升,而与印尼爪哇人脑量775~900毫升大体相同。表明它是一种刚刚脱离古猿类不久的人类[12] ,显示了蓝田猿人有明显的原始性[5] 。
折叠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石器共13件
公王岭含人类化石的红色土层中还发掘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石器共13件,其中直刃刮削器1件,石片4件,石核7件,有使用痕迹的石片1片,若加上周围地区中更新世地层中出土和采集的共200余件。这些石制品由于地层相当,制作技术差别不大,暂将它们都看作是蓝田猿人的文化遗物,主要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及石球。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石器制作粗糙原始,其中"三棱大尖状器"与华北地区的西侯度、河、丁村等遗址出土的相似。另外,在公王岭化石层里还发现几处灰烬和炭屑[12] 。
折叠动物化石
动物化石
公王岭出土的动物化石有42种,其中多数属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中华缟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和葛氏斑鹿等;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蓝田剑齿虎、中国奈王爪兽、更新猎豹和短角丽牛等;还有少数华南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剑齿象、爪兽、毛冠鹿、水鹿、猕猴还有野猪、剑齿虎、猪豹等[17] 。
陈家窝出土的动物化石有14种,为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常见的动物群,缺少南方的动物种,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动物,软体动物基本上现在仍生活于"华北动物种"类。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代差异,或许说明其间当地气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蓝田两处古人类遗址所产生的时代不一致。这也是学者认为"陈家窝人"的时代晚于公王岭,大致和"北京人"的相当的重要依据[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