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95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今年的高温来得格外早,热得也更猛。对普通人来说,热一点多喝水就能缓解。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夏季并不只是“出汗多”的问题,而是“命悬一线”的危险。
我们门诊最近陆续接诊了不少患者,都是因为脱水、低血压、晕厥甚至中风送来的。细问之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天气一热,降压药就没吃对。

高温天气+降压药=高风险组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把这事儿讲透,帮你避开这几个关键“坑”。
天热时,为什么降压药要格外小心?
高温天气下,人体为了散热,会扩张外周血管,这会让血压自然下降。加上出汗增多,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循环血容量也会随之下降。
这个时候如果再按照原来的剂量吃降压药,很容易导致血压过低,出现头晕、乏力,甚至突然晕倒。尤其是老年人,调节能力差得多,一旦跌倒,可能就是骨折、脑出血,甚至猝死。

不是说不能吃药,而是要吃对药
高温不是停药的理由,但确实是调整用药的信号。如果你在夏天出现这些表现,一定要引起重视:
起身时头晕,像“踩棉花”
一天小便次数明显减少
午后血压低得看不见底
浑身没劲儿,走几步就想坐下

这些都可能是低血压的表现,继续吃平常的剂量,就可能出事。
警惕1:别把“头晕”当中暑
很多患者一来就说,“我这是热到了,晒中了”。但一量血压,竟然只有90/60mmHg。夏季常见“低血压性中暑”,其实是降压药吃多了+天气太热的叠加效应。
这时候如果继续硬抗、继续吃药,风险非常大。建议立刻停药,补水、休息,并尽快就医调整方案。

警惕2:利尿剂要特别小心
不少高血压患者吃的是复方制剂,比如常见的“缬沙坦氢氯噻嗪”或“替米沙坦氢氯噻嗪”。
这些药里含有利尿剂,夏天再加上大量出汗,很容易造成脱水+低钠血症,出现意识模糊、呕吐、甚至抽搐。
如果你吃的是这类药物,夏季使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必要时应调整剂量或换药。
警惕3:别自己调药,更别停药

很多人一热就自己减药,甚至直接停药,觉得“我最近血压不高”。
但高血压本身就是一个“隐匿杀手”,不代表不高就不用管。擅自停药,容易导致血压反弹,中风、心梗风险随之上升。
正确的做法是定期监测血压,根据医生建议动态调整用药。夏天血压波动大,更需要密切关注,用药要有依据。
警惕4:服药时间需讲究

夏天很多人作息不规律,吃药时间也乱了套。高血压药物有一定的峰值时间,比如: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建议在早上服用
ARB类药物(如缬沙坦、替米沙坦)全天服用都可以,但建议固定时间
利尿类药物最好在早晨服用,避免影响夜间休息
不按时吃药,不仅影响药效,还容易出现副作用。
警惕5:别忽视血压波动

很多患者只在早上量一次血压,觉得“正常就没事”。但夏天的血压波动非常大,尤其是午后和傍晚,很多人会出现突然下降。
建议每天至少测两次血压,一次在早上起床后,一次在午饭后或傍晚,记录下来,便于医生评估。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是高风险人群
这类人群血管弹性差、自我调节能力弱,夏季血压波动更明显。

有些人早上血压高,下午低,还可能出现“假性正常”。如果不监测、不调整,就可能在某个时刻发生致命性低血压。
所以这类患者夏季更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家属每天帮忙记录血压,一周至少看一次医生。
补水补钠补得对,比什么都管用
夏季大量出汗,不仅水分流失,钠、钾、氯离子也在流失。如果只喝白水,不补电解质,反而可能加重低钠低钾问题。

建议每天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或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口服补液盐,特别是正在使用利尿剂的患者。但注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运动饮料,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要避免高糖类饮品。
高温天气,最怕“想
有的人觉得血压低点儿好,其实并不是。血压太低,同样会让心脑供血不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也有患者觉得“我已经好多年没啥事了”,就自作主张停药,结果出现眼前发黑、摔倒甚至中风。每年夏天,我们都能遇到因为降压药没吃对而住院的患者,他们中很多本来是不该出事的。

医生的建议很简单,但很重要:
夏天血压低,不等于安全
降压药不能随便停,不能随便吃
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及时就医
监测血压,记录数据,是调整用药的前提
饮食合理、补水科学,是配合治疗的关键

最后:
高血压是个慢性病,但不是静止不变的病。尤其在高温天气里,它的“脾气”会变,药物的作用也在变。
吃药这件事,不能靠感觉,得靠科学。希望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在这个夏天安全过关,不因为一颗药而出事。